April
2025
建蔽率(Building Coverage Ratio, BCR) 是指「建築物的投影面積與基地面積的比例」。簡單來說,就是一塊土地上,有多少比例能夠實際蓋房子。
📌 建蔽率=(建築面積 ÷ 基地面積)× 100%
假設台北市一塊土地面積為 100 坪,建蔽率為 50%,那麼這塊土地最多可以蓋的建築面積為:
✅ 100 坪 × 50% = 50 坪
剩下的 50 坪則需作為法定空地,這些空間可以規劃為庭院、停車場、步道、綠地等,以提升居住舒適度。
✅ 地下層未超過地面 1.2 公尺的部分
✅ 遮陽板 2/3 以上為透空設計者
政府會根據不同土地的使用類別、地形地質及道路寬度等條件,設定不同的建蔽率,目的在於:
🔹 保持適當的樓間距,避免建築過於密集
🔹 提供公共空間,如綠地、公園、停車場
🔹 確保日照與通風,提升居住品質
容積率(Floor Area Ratio, FAR) 是指「建築物的總樓地板面積與基地面積的比率」,也就是一塊土地上能夠興建的樓層總面積。
📌 容積率=(總樓層面積 ÷ 基地面積)× 100%
假設一塊土地面積為 100 坪,容積率為 200%,那麼該土地的最大可建樓地板面積為:
✅ 100 坪 × 200% = 200 坪
若此地的建蔽率為 50%,表示一層樓最多能蓋 50 坪,那麼總樓高最多可達:
✅ 200 坪 ÷ 50 坪/層 = 4 層樓
✅ 法定騎樓
✅ 依法設置的陽台、雨遮、花台等
政府透過規範容積率,達到以下都市規劃目標:
🔹 避免人口與建築過度集中,影響交通與生活品質
🔹 平衡都市發展,促進各區人口均衡分布
🔹 減少都市熱島效應,維持良好的生活環境
建蔽率與容積率的關係?兩者的關鍵差異在於:
當 建蔽率低、容積率高 時,代表該區域鼓勵興建較高的建築,如商辦大樓、集合住宅。
當 建蔽率高、容積率低 時,則較適合低密度住宅,如透天厝、別墅區。
在某些特定條件下,政府可能會提供「建蔽率或容積率的獎勵措施」,例如:
✔ 危老重建:為鼓勵都市更新,老舊建築重建時,可提高建蔽率或容積率,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益。
✔ 綠建築:符合節能環保規範的建築,可獲得額外的容積率獎勵。
✔ 公設回饋:如興建開放式公園、廣場等,可換取更高的容積率。
這些政策讓建築開發更有彈性,也提高都市更新的誘因。
📌 記住:
✔ 建蔽率決定「房子占地大小」,影響樓間距與公共空間。
✔ 容積率決定「房子總樓層面積」,影響建築高度與使用效益。
✔ 查詢相關數據,確保符合都市規劃法規,避免違規建設風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