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il
2025
購買房屋時,許多人會關注公設比,但你知道如何計算公設比嗎?公設比影響的不只是空間使用率,還可能影響管理費及社區維護成本。除了價格、地點和建商品牌,公設比也是影響居住品質的重要因素。然而,許多購房者對此概念不熟悉,導致實際可用空間與預期不同。例如,購買30坪的房子,實際可使用的室內空間可能只有20坪,因為部分面積被分配給公共設施。因此,了解公設比的計算方式及影響,有助於做出更精明的購屋決策。
公設比(公共設施比率)指的是建築物內公共設施面積占總建築面積的比例,計算方式如下:
公設比 (%) =(公共設施面積 ÷ 總建築面積)× 100%
公共設施包含電梯大廳、梯間、交誼廳、健身房、游泳池、機電設備間等。這些設施能提升生活品質,但也會影響實際的可用室內空間。
公設比的數值依建築類型不同,並影響管理費及社區維護成本。例如,高公設比社區提供更多公共設施,但管理費通常較高;低公設比則意味著較少的公設,維護成本較低。
透天厝:幾乎沒有公設,公設比接近0%。
華廈(5樓以下無電梯):公設比約10%至20%。
電梯大樓(6樓以上):公設比約25%至35%。
豪宅與高級社區:由於提供較多公設,公設比可達35%至40%甚至更高。
購屋時,公設比的選擇應視個人需求而定。
✅ 高公設比的優勢
享有豐富的公共空間,如游泳池、健身房、閱覽室,提升居住體驗。
社區規劃較完整,例如一些高級社區設有花園步道與全天候保全,提高生活品質與安全性。
❌ 高公設比的劣勢
室內實際可用空間較小,影響坪效,購屋成本相對提高。
公共設施維護費用較高,管理費用負擔較重。
✅ 低公設比的優勢
室內可用空間較大,適合重視實際居住空間的家庭。
社區管理費較低,長期經濟負擔較輕。
❌ 低公設比的劣勢
可能缺乏完善的公共設施,影響生活便利性與社區機能。
1️⃣ 檢視建案公設內容
了解公設是否符合需求,例如健身房、會議室等是否實際有用。
2️⃣ 計算實際可用坪數
比較不同建案的「主建物面積」與「公設比」,確保空間利用率符合期望。
3️⃣ 考量長期維護成本
高公設比的社區通常管理費較高,需考慮長期支出。
公設比的選擇沒有絕對的標準,應根據個人需求與生活方式來決定。例如,大家庭可能偏好低公設比,以獲得更大室內空間;單身族群或喜歡社區設施的人,則可能更青睞高公設比的社區。購屋時應綜合考量公設比、實際坪數與管理費,確保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房屋類型。